“惟以改过为能,不以无过为贵”,语出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中唐贤相陆贽在奏疏中说:“仲虺赞扬成汤,不称其无过而称其改过;吉甫歌诵周宣,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。是则圣贤之意较然著明,惟以改过为能,不以无过为贵。”
大意是说,人们在称赞成汤时,不是赞扬他没有过错,而是称颂他勇于改正过错;歌颂周宣王不是赞美他没有过失,而是赞许他善于弥补过失。人以能够改正过错为贤能,而不以没有过错为可贵。善改过,乃德才兼备者的底色。陆贽认为,过难改,是因为居上者常犯六弊,即“好胜人、耻闻过、骋辩给、炫聪明、厉威严、恣强愎”。上者六弊缠身,能引发居下位者“并发症”,即“谄谀、顾望、畏懦”。
“好胜人”,就难以虚心倾听,总认为自己高明,于是独断专行、刚愎自用;“耻闻过”,惯于听颂歌,不愿听批评意见,很难把握真实情况;“骋辩给”,就容易强词夺理,为自己护短;“炫聪明”,就会自以为是,好大喜功,对问题遮遮掩掩、避而不提;“厉威严”,常常自己端着架子,只喜别人捧着,闻过则怒,一批就跳,令人不敢说话;“恣强愎”,就会不听劝告,固执己见,拒绝和抵制任何批评。倘若六弊不除,阻塞言路,必然走向失败。《左传》云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晋灵公可谓历史上知错不认错,错上加错的典型,最终成孤家寡人,众叛亲离,结局悲惨。一天用膳时,因一道菜欠点火候,晋灵公当场把厨师处死。为此,大臣赵盾、士季相继劝谏晋灵公。先是士季劝谏,傲慢的晋灵公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,今后一定改正。”士季于是说:“谁没有过错呢?有了过错能改正,那就最好了。”然而,晋灵公并非真心认错。他更讨厌赵盾屡次劝谏,竟派刺客去杀赵盾。刺客不忍杀害忠良,饮剑自尽。晋灵公又以宴请为名,欲席间除之,结果赵盾又被救出。自此,晋灵公过上加过,一不认过,更不改过,致人心溃散,命丧刀下。改过难,难在刀刃向己,须有闻过则喜的胸怀。能清醒认识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。因此,“惟以改过为能”,须善于“日三省乎己”,回顾过往,检视自己做过事情的对与错,并反思和改进,在自我修正中不断完善;“惟以改过为能”,要求绝不拘泥于以往的过错,而是向前看,从过失中吸取教训,总结经验,不断突破自我,以免重蹈覆辙。倘若面对过失,硬生生梗着脖子,一不认、二不改,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,只能证明能力不足、心胸狭窄,德才欠缺,落败只在迟早。
作者:张树民,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、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
图文来源:前线客户端;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“前线理论圈”
版式:林苗苗
责任编辑:丁兆丹
视频来源:视觉中国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